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【官網】

設為首頁|加入收藏|關于我們|聯系我們|網站地圖

您的位置:首頁 >  冬季養(yǎng)生

今冬養(yǎng)生注意七個“氣”

  • 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 www.083500.cn
  • 發(fā)布時間:2023-10-06 08:48:38
  • 來源: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

中醫(yī)養(yǎng)生有三個主要原則,即“未病觀”,提倡未病先防,其次為“中和觀”,認為“生病起于過用論”,飲食、運動等要有“度”,最重要的就是“天人觀”,注重與大自然和諧與共?!饵S帝內經》說“智者之養(yǎng)生也,必順四時而適寒暑,和喜怒而安居處,節(jié)陰陽而調剛柔?!薄绊槙r而養(yǎng)”是古人踐行“天人相應”的創(chuàng)舉與智慧,這一點在中醫(yī)五運六氣學說中體現得淋漓盡致,要求遵循“必先歲氣,勿伐天和”原則,根據每年不同的運氣特點來防病治病。

2020年庚子歲,金運太過,少陽君火司天,陽明燥金在泉,屬于天刑年,全年氣候變化較大。下半年天氣偏燥熱,從秋分(9月22日)到小雪(11月22日),屬于“五之氣”時段,客氣少陽相火,主氣陽明燥金,火克金,出現了《黃帝內經》中描述的“清化乃抑,畏火臨,暑反至,陽乃化,萬物乃生乃長榮”的氣候、物候特點,很多地方植物花開二度,發(fā)病上《黃帝內經》提示“其病溫”,預示可出現一些傳染性疾病,比如在此時間段全國部分地區(qū)出現新冠肺炎零散病例。小雪后進入“終之氣”時段,易出現“余火內格”與“寒氣數舉”并行,氣候雖有些溫燥,但是寒潮會時時來襲,且容易出現霧蒙天氣,容易出現咳喘、皮膚病、胃腸病等,既往有肺系基礎病者,如老慢支、哮喘、肺氣腫等患者尤應注意。下面結合《黃帝內經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冬季養(yǎng)生要旨談談今冬養(yǎng)生具體措施:

恬淡內守養(yǎng)心氣

中醫(yī)養(yǎng)生尤重養(yǎng)心,“心者君主之官,主不明則十二官?!薄靶膭觿t五臟六腑皆搖”,冬季萬物蕭瑟,人與之相應,加之日光照射減少,褪黑色素分泌增多,人的心情容易低落,今冬若出現“寒氣數舉,則霧霧翳”,陰沉的天氣更易誘發(fā)憂郁消極情緒。故應避免各種不良情緒的干擾和刺激,管理好自己的心情,如有可能午后陽光下打個盹,享受一份閑情與自得,做到“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己有得”,保持一種淡定的心態(tài),不存情慮之激擾,物我兩忘。

順時而為藏腎氣

冬氣之應,養(yǎng)“藏”之道也?!鹅`樞·邪客篇》說:“人與天地相應也”“腎應冬”,腎的生理特征與冬日閉藏蟄伏之性相應,并在冬季主導整個機體的生命活動。起居上應做到“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”,周末休息時可睡個懶覺。運動以散步、八段錦等有氧運動首選,不主張對抗性運動,如冬泳等。散步的方法也有講究,采取快慢交替走,幅度以集中散步時間60分鐘內6000步左右即可。

《素問·六節(jié)藏象論》說“腎者,主蜇,封藏之本,精之處也”,人體的陽氣在冬季以“精”的形式藏在命門,以作為來年新一輪氣化運動的原動力,“冬不藏精、春必病溫”,在我國部分地區(qū),有冬季服用膏滋調理的民俗,有條件可以為自己私人訂制一料膏方。

注重五暖御寒氣

冬季水冰地坼,應“無擾乎陽”“去寒就溫,無泄皮膚”。筆者提出“冬養(yǎng)之道,暖有講究”,應做到“五暖”:即頭暖,出門佩戴一頂合適的帽子、洗澡或不慎觸冒雨露后及時吹干頭發(fā);背暖,穿上小背心,愛美的女士配上一條坎肩;腹暖,常以掌心搓熱后順時針、逆時針交替揉腹,以腹部微微發(fā)熱或有排氣為度,脾胃虛寒者可以穿一個布兜;腳暖,一雙保暖、合腳的鞋襪必不可少,避免寒從腳生,晚上可浴足(艾葉20克,肉桂10克,煮沸,至溫度40℃左右浴足半小時,睡眠不佳者,可左右交替按揉涌泉穴各50次);食暖,一方面選擇一些偏溫熱的食物,如羊肉、大蒜、生姜,另外多選燉、煲、煨等易于食材保暖的烹調方式。

氣味和合培正氣

《素問·藏氣法時論》指出“五谷為養(yǎng)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”,針對今冬燥氣偏勝的運氣特點,《圣濟總錄》載:“宜調陽明之客,以酸補之,以辛瀉之,以苦泄之,歲谷用白,間谷用黍,乃無燥邪之害”,可以選擇一些酸、辛性味的食物。

中醫(yī)講究“司歲備物”“食歲谷以全真氣,食間谷以辟虛邪”,所謂歲谷、間谷,是指得“天時之氣”的應時食物。歲谷用白,白色與肺相應,可適當食用堅果杏仁,《本草綱目》說杏仁其用有三“潤肺也,消食積也,散滯氣也”,此外還有銀耳等白色食物可食用。間谷用黍,即黃米,富含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、維生素、微量元素,味甘性微寒,有益陰、利肺、利大腸之效,可用黃米煮粥、黃米蒸排骨。

司天方粥保歲氣

粥極柔膩,與腸胃相得,最為飲食之妙訣,冬季食粥又可御寒保暖。今年歲金太過,肺金過亢,金克木則肝木易受邪,宋代醫(yī)家陳無擇根據運氣特點,推薦了“牛膝木瓜湯”一方,抑金扶木,堪為效法。

結合“以酸補之”原則,推薦一款庚子木瓜天麻五味子食療養(yǎng)生粥。選取天麻10克,木瓜50克,五味子20克,粳米適量,天麻、五味子煎水代湯熬粥。五味子,味酸甘,性溫,歸肺、心、腎經,養(yǎng)五臟之氣,李時珍認為“五味子酸或入肝而補腎,辛、苦入心而補肺,甘入中宮益脾胃”;天麻,味甘性平,歸肝經,具有平肝熄風補益之功;木瓜,味酸,性溫,歸肝、脾經,舒筋活絡和胃,主治肌膚麻木,關節(jié)腫痛,還有增免功效。該食療粥可以補肝益肺安五臟。

藥食同源祛邪氣

中醫(yī)注重藥食同源,結合性味、功效,推薦食用一些根莖類食物,如山藥、芋艿、白蘿卜等。

山藥,味甘,性平,歸脾、肺、腎經,可補脾肺腎。山藥可炒黑木耳、燉排骨,或將鐵棍山藥蒸熟佐餐。芋頭,味甘,性平、歸腸、胃經,益胃寬腸、補中益氣、化痰通便。芋頭可與五花肉紅燒或蒸熟佐餐。白蘿卜,味甘辛,性涼,入肺、胃、大腸經,下氣寬中、消食化滯、開胃健脾、順氣化痰,《本草綱目》稱“蔬中最有益者”,蘿卜可以燉排骨或煲牛腩,麥芽糖紅燒白蘿卜有健脾補虛、生津潤燥之妙。茨菇,味甘、性微涼,歸肝、肺、脾、膀胱經,解毒散結、生津潤肺,補中益氣,對勞傷、咳喘、瘡毒等有獨特療效,茨菇燒五花肉既能滿足味蕾享受,又可收到食療之功。大蒜,味辛,性溫,入脾、胃、肺經,溫中行滯,解毒殺菌,消炎抗病毒,提高免疫力。老蒜頭剝皮后白醋浸泡至發(fā)綠,北方稱之“臘八蒜”,每日3~5瓣佐餐,青蒜可炒豆皮、炒茶干、炒百葉、炒肉片。

自我保護防疫氣

冬季是流感容易發(fā)生的季節(jié),加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,所以針對近期存在流感與新冠肺炎同時感染的情況,為鞏固前期抗疫階段性成果,一方面應遵循時令節(jié)氣養(yǎng)生,提高免疫力,達到“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”,另一方面自我防護不能松懈,減少不必要的聚集、出門戴口罩、保持合理社交距離、勤洗手、家庭及辦公場所做好通風換氣。
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]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]

健康養(yǎng)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