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【官網(wǎng)】

設(shè)為首頁|加入收藏|關(guān)于我們|聯(lián)系我們|網(wǎng)站地圖

您的位置:首頁 >  中醫(yī)飲食

藥物、食物的中醫(yī)進補、補益常識與知識!

  • 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 www.083500.cn
  • 發(fā)布時間:2023-12-19 14:54:14
  • 來源: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

【四氣五味】

四氣是指食物和藥物具有的或寒、或涼、或熱、或溫的性質(zhì)。寒和涼屬同一性質(zhì),溫和熱屬同一性質(zhì)。溫熱性的食物、藥物普遍具有溫經(jīng)、壯陽、活血、散寒等作用,而寒涼性的食物和藥物則具有清熱、瀉火、涼血、滋陰的作用。根據(jù)涼者溫之,熱者寒之的原則,對于熱病陰傷的患者,用寒涼性的食物和藥物進行清熱、滋陰的方法一般能收到好的效果。對于虛證、寒證的患者用溫熱性的食物和藥物補益亦能奏效。除了寒涼溫熱四性以外,還有一類性質(zhì)平和的藥物和食物,稱作平性。

五味是指食物和藥物具有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五種不同的味。嚴格講,食物和藥物的性味并不止五種,還有淡味和澀味。但是人們習慣上將談味附于甘味,澀味附于酸味。一般認為辛、甘、淡屬陽,苦、酸、咸屬陰。不同味的食物和藥物,其作用也不同。酸(澀)味具有收斂和固攝的作用,多用來治療汗證人瀉、虛喘、遺尿,用于虛證、攣急性疼痛、便秘等證。

甘味具有滋補潤燥,緩急和中的作用,用于肺燥等證。淡味有勝濕利尿的作用,可用于輕身減肥等等。

辛味能散、能行,用于外感表證和氣血阻滯之證??辔赌茉铩⒛苄?,可用于降氣平喘、清心除煩等。咸昧能軟堅,用于痰核、癭瘤等證。

正確地把握每一味藥物和食物的性能,才能正確地運用,收到預(yù)期效果。這是進補的重要原則。

【歸經(jīng)】

歸,是指食物或藥物對人體作用部位的歸屬;經(jīng),是指人體的臟腑經(jīng)絡(luò)。歸經(jīng)即藥物和食物對人體某些臟腑和經(jīng)絡(luò)所起的特殊的或主要的治療作用,如百合、沙參,有止咳潤肺的作用,歸肺經(jīng);

肉蓯蓉、芝麻、核桃仁等歸腎經(jīng);蓮子、酸棗仁歸心經(jīng);而紅棗、山藥、白術(shù)歸脾經(jīng)等等。有的食物或藥物由于其所具的味是多樣的,它也同時歸多條經(jīng),如白芍,同時人肝、脾兩經(jīng),而阿膠則同時歸肺、肝、腎三經(jīng)。歸經(jīng)與它們的性味有著密切的關(guān)聯(lián),即酸人肝,苦人心,辛人肺,成人腎,甘人牌。在運用藥物和食物補 益時,既要掌握四氣五味、升降沉浮等性能,還要掌握歸經(jīng),將各種性能綜合起來,加以把握。因為疾病在臟腑之間可相互影響、傳變,所以在進補或?qū)μ撟C進行治 療時,不能單純只用適用某一經(jīng)的食物和藥物,而應(yīng)綜合考慮,多經(jīng)兼顧。

【升降沉浮】

升降沉浮是食物和藥物作用于人體所產(chǎn)生的四種趨向。人體的功能在正常情況下,有升有降,有沉有浮,相互協(xié)調(diào),使機體處于正常狀態(tài)。藥物和食物的升降沉浮的作用與其性味有著密切關(guān)系。凡是溫性、熱性、味辛甘的藥物和食物多數(shù)是升浮的,屬陽;凡是涼性、寒性、味苦酸咸的,多數(shù)是沉降的,屬陰。升降沉浮的屬性可以在進補的過程當中“順病位而施,逆病勢而治”,有利于補益及取得對各種虛證的療效。

【以臟補臟】

以臟補臟是以動物的某些臟器來補養(yǎng)人體相應(yīng)的臟腑器官,治療人體器官的疾病的方法。這種方法比較容易掌握,在補益時可以綜合各種動物臟器所具有的性味、歸經(jīng)等,正確地加以使用,必要時可向有關(guān)醫(yī)生咨詢。

【配伍應(yīng)用】

根據(jù)中醫(yī)基礎(chǔ)理論,選擇兩種以上的食物和藥物配伍,借以提高補益效果,減少副作用。比如在補氣時所加的理氣藥。理氣藥,對機體沒有直接的補益作用,但能防止補氣食物和藥物補益時出現(xiàn)的呆滯之弊,還有利于食物和藥物的吸收,提高補益效果。這也就是補氣須理氣的原則。在補血時則要注意加用補氣的藥物,特別是對病情較重的患者,更要注意使用。氣和血都是組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(zhì)。血的生成主要是來自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。在血的生成過程中,氣起著十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作用。血的生成離不開氣,血的運動也離不開氣。醫(yī)家有“氣能生血汽能行血”。同時血也能生氣,血為氣的活動提供營養(yǎng),使之不斷得以補充。血還是氣的載體。氣的運行隨血而至,故又有血為氣之母之說。氣與血的這種相互依存,相互滋生的關(guān)系,對于我們使用藥物和食物對血虛患者進行補益和治療時,必須加以注意。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]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]

健康養(yǎng)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