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【官網(wǎng)】
橘核(《日華子本草》)
【異名】橘子仁(《婉僧坦集驗方》),橘子核(《本草衍義》),橘米(《四川中藥志》),橘仁(《藥材學(xué)》)。
【來源】為蕓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種橘類的種子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橘"條。
【采集】一般多從食品加工廠收集,洗凈,曬干或炕干。
【藥材】干燥種子呈卵形或卵圓形,一端常成短嘴狀突起,長約7~10毫米,短徑約5~7毫米。外種皮淡黃白色至淡灰白色,光滑,一側(cè)有種脊棱線,自種臍延至合點,質(zhì)脆易剝落。內(nèi)種皮膜質(zhì),淡棕色,緊貼于外種皮之內(nèi)。種仁兩片,肥厚,富油質(zhì)。微有油氣,味苦。以色白,飽滿、子粒均勻者為佳。
主產(chǎn)福建、浙江、江西、四川等地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各種橘核都含脂肪油、蛋白質(zhì),其苦味成分為黃柏內(nèi)酯和鬧米林。
【炮制】橘核:篩去灰屑,揀凈雜質(zhì),洗凈,曬干。鹽橘核:取凈橘核,用鹽水拌勻,稍悶,放入鍋內(nèi),文火炒至微黃色,并有香氣為度,取出曬干,用時搗碎。(每橘核100斤,用鹽2~2.5斤,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)
《綱目》:"凡用橘核,須以新瓦焙香,去殼取仁,研碎入藥。"
【性味】《綱目》:"苦,平,無毒。"
【歸經(jīng)】入肝、腎經(jīng)。
①《品匯精要》:"行手大陰、足大陰經(jīng)。"
②《綱目》:"入足厥陰。"
③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入腎、膀胱。"
【功用主治】理氣,止痛。治疝氣,睪丸腫痛,乳癰,腰痛,膀胱氣痛。
①《日華子本草》:"治腰痛,膀胱氣,腎疼。炒去殼,酒服良。"
②《綱目》:"治小腸疝氣及陰核腫痛。"
③《本草備要》:"行肝氣,消腫散毒。"
④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潤腎、堅腎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;或入丸、散。
【宜忌】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"惟實證為宜,虛者禁用。以其味苦,大傷胃中沖和之氣也。"
【選方】①治四種頹病,卵核腫脹,偏有大小;或堅硬如石;或引臍腹絞痛,甚則膚囊腫脹;或成瘡毒,輕則時出黃水,甚則成癰潰爛:橘核(炒)、海藻(洗)、昆布(洗)、海帶(洗)、川楝子(去肉,炒)、桃仁(麩炒)各一兩,厚樸(去皮,姜汁炒)、木通、枳實(麩炒)、延胡索(炒、去皮)、桂心(不見火)、木香(不見火)各半兩。為細(xì)末,酒糊為丸如桐子大,每服七十丸,空心鹽酒、鹽湯任下。虛寒甚者,加炮川烏一兩;堅脹久不消者,加硇砂二錢(醋煮),旋入。(《濟生方》橘核丸)
②治乳癰初起來潰:橘核(略炒、五錢,黃酒煎,去滓溫服,不能飲酒者,用水煎,少加黃酒。(《光華醫(yī)藥雜志》(3)6:53,1935)
③治腰痛:橘核、杜仲各二兩。炒研末,每服二錢,鹽酒下。(《簡便單方》)
④治酒齄風(fēng),鼻上赤:橘子核(微妙)為末,每用一錢匕,研胡桃肉一個,同以溫酒調(diào)服,以知為度。(《本草衍義》)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治療急性乳腺炎
將橘子仁碾成細(xì)末,以25%酒精或一般甜酒、白酒(適當(dāng)稀釋)調(diào)濕,均勻鋪于紗布上,敷于炎癥處。干燥后即須更換。嚴(yán)重病例可另用橘子仁1兩,加白酒或甜酒1兩,水200毫升,文火煎至100毫升,每天3次,每次口服20毫升。對已有明顯膿腫形成的病例,除使用上述方法外必須切開引流。共治療49例,均獲滿意療效。在15例住院病人中,除5例已有膿腫形成外,其余10例早期患者用藥后1~3天炎癥即消失。
【名家論述】①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橘核,出《日華子》,其味苦溫而下氣,所以能入腎與膀胱,除因寒所生之病也,疝氣方中多用之。"
②《本草匯言》:"橘核,疏肝、散逆氣、下寒疝之藥也?!度杖A子》主膀胱浮氣,陰疝腫疼,或囊子冷如冰、硬如石,下墜如數(shù)十斤之重,取橘核數(shù)兩作末,每早、午、晚各服一次,每次用藥末一錢,食前沿調(diào)下?!謰D人瘕疝,小腹攻疼,腰胯重滯,氣逆淋帶等疾,以一兩,白水煎服立定,蓋取苦溫入肝而疏逆氣之功也。"
西安附兒中醫(yī)醫(yī)院“兒童發(fā)育行為疾病&生長發(fā)育疾病名醫(yī)..[詳細(xì)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