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【官網(wǎng)】
【中藥名】黑豆 heidou
【別名】黑大豆、烏豆、冬豆子。
【英文名】Semen Sojae Atricolor。
【藥用部位】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干燥種子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一年生纏繞草本,莖、小枝纖細(xì),全體疏被褐色長硬毛。葉具3小葉,托葉卵狀披針形,急尖,被黃色柔毛。頂生小葉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,先端銳尖至鈍圓,基部近圓形,側(cè)生小葉斜卵狀披針形。總狀花序通常短,稀長可達13厘米;花小,長約5毫米;花梗密生黃色長硬毛;苞片披針形;花萼鐘狀,密生長毛,裂片5;花冠淡紅紫色或白色,旗瓣近圓形,翼瓣斜倒卵形,有明顯的耳,龍骨瓣比旗瓣及翼瓣短小;花柱短而向一側(cè)彎曲。莢果長圓形,稍彎,兩側(cè)稍扁,密被長硬毛,種子間稍縊縮,干時易裂;種子2~3顆,橢圓形,稍扁,長2.5~4毫米,寬1.8~2.5毫米,褐色至黑色,花期7~8月,果期8~10月。
【產(chǎn)地分布】生于海拔150~2650米潮濕的田邊、園邊、溝旁、河岸、湖邊、沼澤、草甸、沿海和島嶼向陽的矮灌木叢或蘆葦叢中,稀見于沿河岸疏林下?,F(xiàn)多人工栽培,除新疆、青海和海南外,遍布全國。
【采收加工】秋季采收成熟果實,曬干,碾碎果殼打下種子,去除雜質(zhì)。
【藥材性狀】黑豆呈橢圓形或類球形,稍扁,長6~12毫米,直徑5~9毫米。表面黑色或灰黑色,光滑或有皺紋,具光澤,一側(cè)有淡黃白色長橢圓形種臍。質(zhì)堅硬。種皮薄而脆,子葉2,肥厚,黃綠色或淡黃色。氣微,味淡,嚼之有豆腥味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性平,味甘。歸脾經(jīng)、腎經(jīng)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益精明目,養(yǎng)血祛風(fēng),利水,解毒。屬利水滲濕下分類的藥利水消腫藥。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用量9~30克;外用適量,煎湯洗患處。主治陰虛煩渴,頭暈?zāi)炕瑁w虛多汗,腎虛腰痛,水腫尿少,痹痛拘攣,手足麻木,藥食中毒。
【藥理研究】1.雌激素、抗雌激素樣作用。2.降脂、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。3.防治骨質(zhì)疏松。4.抗腫瘤作用。5.抗氧化及抗衰老作用。6.抗糖尿病及其并發(fā)癥作用。7.對心血管系統(tǒng)的影響及抗輻射作用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含較豐富的蛋白質(zhì)、脂肪、和碳水化合物、胡羅卜素、維生素B?、B?、煙酸等。并含異黃酮類:大豆苷,染料木苷。皂苷類:大豆皂醇A、B、C、D、E,與苷元結(jié)合的糖有葡萄糖,木糖,半乳糖等,又含膽堿,葉酸,亞葉酸,泛酸,生物素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脾虛腹脹、腸滑泄瀉者慎服。
【配伍藥方】①治急慢性腎炎:黑大豆60~95克,鯽魚125~155克。水燉服。(《福建藥物志》)
②治黑頭疔:黑豆泡水中使之脹軟,搗爛放溫暖處,發(fā)霉后敷串處,能使癤毒疔腫消退或出頭而愈(《天目山藥用植物志》)
③治腎虛腰痛、夜尿頻數(shù):黑豆適量。置豬小肚內(nèi)燉服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1960年版)
④治小兒胎熱:黑豆二錢,甘草一錢,燈心七寸,淡竹葉一片。水煎服(《全幼心鑒》)
西安附兒中醫(yī)醫(yī)院“兒童發(fā)育行為疾病&生長發(fā)育疾病名醫(yī)..[詳細(xì)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