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【官網(wǎng)】
佩蘭為較長用中藥,始載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。原名“蘭草”。
別名:佩蘭葉,省頭草。
來源:為菊科植物蘭草的干燥莖葉。野生或栽培。
植物形態(tài):為多年生草本。根莖橫走,莖高一米左右,圓柱形。葉對生通常三裂,莖上部葉片往往單一較小,葉緣具不整齊的鋸齒。表面綠色,背后淡綠色,無腺點(diǎn),沿葉脈疏被柔毛。頭狀花序緊密排列呈聚傘形,總苞長6~8毫米,總苞片10枚左右,花冠下部呈管狀,上部稍寬頂端五裂,白色,瘦果。
產(chǎn)地:主產(chǎn)于江蘇、河北、浙江、廣東、廣西、山東等省。
形狀鑒別:莖圓柱形或被壓為扁方圓形,全長約一米,基部直徑約4~8毫米,中上端漸細(xì)。表面褐色或黃綠色,幼莖紫色,節(jié)段明顯。葉對生、干后多皺縮破碎,灰綠色。莖質(zhì)脆易折斷,斷面類白色,中央有髓,有時中空。多不具花。氣芳香,味微苦。以葉多,色綠,未開花,不帶根,香味濃者為佳。
主要成分:含揮發(fā)油,其中主成分為傘花烴、麝香草甲醚橙花醇乙酯。
藥理作用:開胃化濕。臨床觀察其作用為健胃、利尿、解熱。又實(shí)驗(yàn)證明其所含的對傘花烴和醋酸橙花醇酯能直接抑制流感病毒。
炮制:切咀生用。
性味:辛平。
歸經(jīng):入脾,胃經(jīng)。
功能:發(fā)表解暑,化濕開胃。
主治:夏傷暑濕,頭脹胸悶,寒熱,身重,口中甜膩或多涎臭,胃呆不饑。
臨床應(yīng)用:為治療暑濕用藥;
1、用于治療夏季外感,有發(fā)熱、頭痛、全身骨痛、兩日刺痛、胸悶惡心、大便不暢等癥狀,常配葛根、黃芩、厚樸等,方如佩蘭芩樸湯。如屬胃腸型流感,配藿香效果更好。
2、用于治療因熱性病或吃用肥膩過多后而致的消化不良,表面有口中粘滯不爽、吐厚濁涎沫、苔白而膩、口甘、噯氣等所謂”脾痹”癥狀,常配黃連、蘆根等。
佩蘭和藿香都能去暑濕而治消化不良,但佩蘭去口中粘膩和吐涎沫的效力較好,藿香則止嘔作用較強(qiáng)。
用量:4.5~9g。
處方舉例:佩蘭芩樸湯:佩蘭9g,條芩6g、厚樸6g,野菊花9g,白術(shù)9g,葛根12g,秦艽4.5g,桔梗9g,水煎服。
注:1、廣西自治區(qū)以本品蘭草作澤蘭藥用。山東省以唇形科“羅勒”作佩蘭用(江蘇則稱為省頭草),蘭草則稱南佩蘭。黑龍江部分地區(qū)用唇形科植物地瓜兒苗(澤蘭)作佩蘭用,還有的用菊科旱蓮草作佩蘭用。情況比較雜亂。
西安附兒中醫(yī)醫(yī)院“兒童發(fā)育行為疾病&生長發(fā)育疾病名醫(yī)..[詳細(xì)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