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【官網(wǎng)】

設(shè)為首頁|加入收藏|關(guān)于我們|聯(lián)系我們|網(wǎng)站地圖

您的位置:首頁 >  菌藻類中藥

茯苓

  • 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 www.083500.cn
  • 發(fā)布時間:2021-06-02 16:56:13
  • 來源: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

茯苓為常用中藥,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列為上品。

茯苓

別名:茯靈。

來源:為寄菌多孔菌科茯苓的干燥菌核。野生者多寄生于赤松或生真馬尾松的根部。大量商品均勻人工栽培,寄生為埋于地下的赤松或馬尾松的枝干。地上無菌苗。

產(chǎn)地:主產(chǎn)于云南省的麗江、蘭坪、維西、劍川、楚雄。安徽省的金寨、霍山、岳西、太湖。湖北省的英山、羅田、麻城。河南省的商城、固始、新縣。廣西自治區(qū)的梧州地區(qū)。此外浙江、廣東、湖南、江蘇、福建、江西均有生產(chǎn)。華北、西北、東北等地亦有分布。

性狀鑒別:市售商品分個苓(皮苓)、白苓片、白苓塊、赤苓塊、茯神塊、白碎塊、赤碎塊、茯神木、茯苓皮,分別敘述如下:

個茯苓:(皮苓)呈不規(guī)則的球形或塊狀,大小不一,重量由數(shù)克至數(shù)公斤不等。表面棕色至棕黑色。外皮薄而粗糙,有明顯的皺紋或凹溝。體質(zhì)堅重。不易破碎。斷面不平坦,呈顆粒狀顯棱角。有的具裂隙,或中間有松根通過。斷面周邊淡棕色,內(nèi)部白色,個別也有淡棕色者。質(zhì)細膩,氣無淡味,嚼之粘牙。

以云南野生品質(zhì)最好,又名云苓,體質(zhì)堅重外皮堅皺,棕黑發(fā)亮,斷面牙白色,堅結(jié)細膩,嚼之粘牙力強。

白苓片:為個苓去凈外皮,挑選白凈細膩堅實的苓肉切成的薄片,厚約一毫米,平面長寬均在三厘米以上,(帶赤色者稱赤苓片)。

白苓塊:為個苓上凈外皮,挑選白凈細膩堅實的苓肉切民的較厚扁平方塊,厚約3~4毫米,長寬約3~4厘米,邊沿切不成方形的長寬在1.5厘米以上者也包括在內(nèi)。

赤苓塊:形狀與白苓塊相同唯苓肉顏色帶有赤色或黃色。

茯神塊:形狀與白苓塊相同,不分顏色,唯每塊上面必須含有細松根一段,松根直徑最粗不超過1.5厘米,厚度和苓塊相同,木質(zhì)輕松泡朽。

白碎塊:為加工白苓片,白苓塊時剩下的邊角碎塊,呈碎塊狀,顏色白凈。

赤碎苓:形狀與白碎苓相同,唯顏色多帶赤黃。

茯神木:為外圍生過茯苓的較粗的松根,長短不一,一般約在30厘米為下,直徑約2.5厘米以下,多彎不直,似朽木,黃棕黃或褐色,質(zhì)輕松而不顯樹皮層,外圍必須帶有天然附生的部分茯苓肉。

茯苓皮:為生產(chǎn)苓片,苓塊時剖下的外皮,呈薄片塊狀,大小不一,表皮棕色,內(nèi)壁附有赤白色苓肉,質(zhì)柔軟。

主要成分:含茯苓糖、茯苓酸、蛋白質(zhì)、脂肪、卵磷脂、組胺酸、膽鹼、麥角甾醇和鉀鹽等。

功效與作用:1、利尿。動物實驗證實有利尿作用,但不及木通、豬苓。

2、滋養(yǎng)。中醫(yī)認為茯苓有補性,能健脾補中,可能與其所含營養(yǎng)物質(zhì)的作用有關(guān)。

3、鎮(zhèn)靜。茯苓的鎮(zhèn)靜作用雖不及茯神,這仍可用于鎮(zhèn)靜安神。

炮制:生用。

性味:甘、平。

歸經(jīng):入心、脾、胃、肺、腎經(jīng)。

功能:利水滲濕,益脾寧心。

主治:氣虛勞傷,水腫,痰飲,嘔吐,腹瀉,遺精,熱淋,驚悸,健忘等癥。

臨床應(yīng)用:1、用于治療水腫、小便不利,取其有利尿作用。治療一般的水腫脹滿,對偏于寒或兼有脾胃虛弱的較適宜,可配澤瀉、豬苓加強利尿作用。兼有陽虛表現(xiàn)者,再加配桂枝或肉桂以通陽(即旺盛血液循環(huán)功能。凡在利水劑中加入桂枝或肉桂,都是為了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而加強利尿,也就是所謂“行氣化水”、“氣行水行”的意思),方如五苓散,適宜程度較輕的水腫。實驗證明五苓散有較強的種尿作用,能使排出的尿量增加112%

2、用于治療痰飲。前人的經(jīng)驗是“痰飲必用茯苓”。取其有利尿和補益脾胃作用。一般可用苓桂術(shù)甘湯為主方。痰飲在胃(上腹脹滿、胃部有振水音、嘔吐清水痰涎,如慢性胃炎),則加半夏、生姜,或用茯苓飲;痰飲在肺(咳嗽、痰多沫、呼吸不暢,如慢支氣管炎、支氣管擴張),則加配陳皮、半夏、川貝。

3、用于健脾化濕,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,上腹脹滿,食欲減少,以及脾虛泄瀉等。其作用一是滋養(yǎng)調(diào)中;二是利尿滲濕,腸道水分因而減少,使稀溏的大便變稠。凡胃陽虛(約相當(dāng)于消化功能不足)者,都可用茯苓,但需配黨參,也就是前人經(jīng)驗所說“茯苓能通胃陽”、“胃陽虛者,參茯必進”??傊?,平素有食欲不振,消化不良,食后或吐或瀉,都可用茯苓,并配其它健脾理氣藥,方如參苓白術(shù)散。如屬急性消化不良所致的腹瀉,則配蒼術(shù),銀花。

4、用于鎮(zhèn)靜安神。凡有驚悸、失眠,可用茯苓配酸棗仁、遠志、柏子仁、五味子等,如補心丹(成藥)。

用量:用于健脾益胃或一般利尿滲濕者,9~18g;如濕重有顯著浮腫,用量可加大至30~45g。最大量使用至60~90g,但不宜長期大量服用。

處方舉例:1、五苓散(《傷寒論》):茯苓18g,豬苓9g,澤瀉6g,白術(shù)9g,桂枝6g,水煎服。

2、茯苓飲(《外臺秘要》):茯苓9g,白術(shù)9g,黨參6g,生姜4.5g,枳實6g,陳皮4.5g,水煎服。

3、參苓白術(shù)散(《局方》):黨參12g,茯苓9g,白術(shù)9g,陳皮4.5g,蓮肉9g,淮山藥12g,苡米9g,扁豆9g,春砂仁3g,甘草3g,水煎服。

注:1、茯苓皮。功能不消腫,多用于治療皮膚水腫。

其性味與茯苓相同,但專于利尿,無補性。常用于治療較癥水腫(如病后體弱所見的面目和四肢腫滿),代表方為五皮散(《中藏經(jīng)》)。處方:茯苓皮15g,大腹皮9g,桑白皮9g,生姜皮6g,陳皮6g,水煎服。注意:如用帶皮茯苓,處方上應(yīng)寫“帶皮苓”。帶皮苓為利水作用為主,健脾作用較次,用于治一般不腫而稍重者。

2、茯神。功能寧心安神,多用于治心寧,驚悸健忘。

其性味與茯苓相同,但長于鎮(zhèn)靜安神。動物實驗已證實茯神有中等程度鎮(zhèn)靜作用,但不及酸棗仁,臨床兩者常配伍同用,方如養(yǎng)心湯。處方:茯神9g,茯苓9g,黃芪15g,當(dāng)歸9g,川芎4.5g,法半夏6g,柏子仁6g,遠志3g,黨參9g,肉桂末3g(沖),炙甘草6g,水煎服。

3、茯神木。治諸筋攣縮,痹痛,中風(fēng)口眼斜,心悸健忘。

4、茯苓。茯神拌朱砂使用,稱朱茯苓,朱茯神,用以增加鎮(zhèn)心安神的功能。但朱砂不溶于水,應(yīng)改為沖服為宜。

赤茯苓:性味與白茯苓相同,但補性較差,故補劑中一般不用赤茯苓而用白茯苓。赤茯苓主要作用為清利濕熱,故五淋湯用之配赤芍、梔子等治熱淋、血淋(例如表現(xiàn)有熱象和血尿的急性尿道炎、膀胱炎,泌尿系結(jié)石)。

處方:赤茯苓12g,梔子9g,萆薢6g,甘草梢6g,當(dāng)歸9g,白芍12g,水煎服。
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]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]

更多焦點熱文

冬蟲夏草

冬蟲夏草為較常用中藥。始載《本草綱目拾遺》。別名:蟲草..[詳細]

健康養(yǎng)生